1
         
 
1
1
1
1
 

投稿常见问题解读

       本栏目汇编了本刊执行主编结合近年来 JAC 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的一些文字。考虑到审稿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问题,这些文字将处于随时动态更新状态。建议有意向向本刊投稿的朋友在投稿前有选择性地阅读。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本刊微信公众号在过去几年中曾经发表过一些相似的文字,其中包含了一些涉及到本刊的投稿、审稿原则的内容。如果微信公众号之前发表的文章中提及的内容与本栏目文章中内容相悖,均以本栏目中文章为准。


关于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ESM)


在JAC的征稿细则中,我们要求作者在 Cover Letter 中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要提供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ESM)”,也就是说明一下为什么包括在ESM中的那些Material不能放在正文中。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在于鼓励作者撰写出系统完整的论文,至少要保证论文不会因为缺少了ESM而变得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一目的,本文想较为详细地分析一下 ESM 的前世今生,看看 ESM 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近年来,在某些航母级出版集团的怂恿下,ESM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向期刊提交的稿件 (Manuscript) 中。这对于近20年来不曾认真写过论文的我来说是一件很不好适应也不好接受的事情。其实,我个人感觉这对于读者来说可能也是一件很不好适应也不好接受的事情:毕竟在Manuscript被Accepted并最终以Paper形式展示给读者的时候,“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往往并不会出现在Paper中,而是以“Electronic”的形式在另一个地方出现的。这样一来,读者在阅读你撰写的Paper时,可能就不得不再到那个“另一个地方”去把那个“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找出来。这显然很不便利。

当然,只要不居心叵测,ESM还是有出现和存在的必要的。作者辛辛苦苦地做了很多的实验以及 (或者) 进行了很多的分析讨论及臆想,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够登堂入室进入到Paper中,余下的那些总要找个好去处图个安慰。这可能就是当初推出ESM的初心吧。也就是说,ESM应该是一些不能或者没必要写入论文正文中的内容,比如说重复性的实验数据、用众所周知的方法进行的繁琐分析而以及这一分析得到的繁琐结果、以及一些我还没意识到的其他东西。但是无论如何,既然不能登堂入室进入到Paper中,这些Supplementary Material对于Paper的支持作用应该是次要的,甚至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当然,这个“可有可无”可能会有点伤了“Supplementary Material”的自尊心,但的的确确就应该是“可有可无”,至少,一篇完整的论文的标准应该是:读者在阅读Paper时不需要因为Paper中出现的某些话而必须去读相应的“Supplementary Material”。

然而,随着ESM越来越引起作者们的错爱,越来越偏离ESM这个初心,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稿件已经习惯于把“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作为一个独立的Section了,大有一种不加上ESM就怎么看都不像是一篇完整Paper的发展趋势。

这很要不得!


论文讲究完整性和系统性 (当然还有逻辑性)。这个完整性和系统性与EMS无关。毕竟早年的Paper是没有ESM这玩意儿的,而早年也不乏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论文。

所谓论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指的是:所有对论文论点有支持作用的论据都在论文中以一种合乎逻辑的方式和顺序完整、系统地展示出来了。如果读者在阅读一篇论文时遇到了诸如“see Fig. S1”、“see Supplementary material”这样的语言时不得不去查阅“Supplementary Material”的话,那么这篇论文的论述就不是完整的就不是系统的。既然读者不得不去“Supplementary Material”,那作者为什么不能与人为善,把“Supplementary Material”中的那些Supplementary Material直接写进Paper里呢?

其实,在我所读到的很多的Manuscript中,“Supplementary Material”中提供的仅仅只是几幅插图以及寥寥的几句话。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请读者去“see Fig. S1”,真的就不如直接请读者“see Fig. 1”,一篇Paper中多一两幅Figure并不会成为被Reject的理由,毕竟JAC不是某Research,没有规定每一篇论文中的Figure数不能超过多少。JAC更不是NSC,没有底气对总篇幅的上限做出严格规定。只要是对论点有帮助,正文中提供多少论据都是允许的。当然,这里不包括重复的论据。必要的重复论据确实是需要放在“Supplementary Material”中的,以防备苛刻的读者 (审稿人) 提出对研究结果可重复性提出的质疑;而不必要的重复论据则只需要存在作者自己的电脑里,以防备将来某一天不小心成名之后被人要求提供“原始数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了掺杂量不同的系列材料的XRD,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XRD谱线写入正文即可,余下的完全可以自行存档。但是,如果材料的相组成确实不那么规律但仍然可以用几条有代表性的XRD谱线完全Convince绝大多数读者,那么余下的谱线作为“Supplementary Material”是必要的,因为总会有一些读者爱钻牛角尖儿;再进一步但是,如果材料的相组成就是随着掺杂量变化呈现出了已经被普遍认可的规律,那么再把余下的谱线作为“Supplementary Material”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如果上纲上线的话,这种行为就属于无理占用资源。

或许作者确实有难言的苦衷,但是这种难言的苦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应该是Paper的错,而关乎于作者组织语言组织段落的能力: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论据如果要纳入Paper的正文,那么整个论文的结构可能就需要重新调整,以至于无法再参照某些“References”的顺序展开合乎逻辑的、顺畅的、不费气力的讨论了。这对于很多“第一”作者来说确实是一件麻烦事儿,对于一些“通讯”作者来说可能确实也是一项额外的负担。但是我个人认为,既然是“作者”,就应该真正意识到并承担起“作者”的职责。读者永远是作者的“远房上帝” (近亲是期刊以及审稿人),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把麻烦推给“上帝”,最终被麻烦的还是自己。

然而,有一些作者 (可能不多且貌似应该属于学术未成年人) 则显然是出于跟风心理而在稿件中加上“Supplementary Material”的,这就是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下图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看上去这位 (些) 作者貌似还没有勇气从“Introduction”直接进入“Results and discussion”,所以还是加上了“Materials and methds”这个Section;但转而一想“没有ESM怎么能称为Paper?”,于是就出现了这么一种贯穿古今的写法。这真的是一种创新吗?


现在的年轻作者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不愿意知道,在并不是很早的很早之前,论文中是没有ESM的,因为那个时候连“E”都没有。那个时候,极少数的论文中有一个Section叫做“Appendix”,是作为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的。很多年之前,我曾经因为被迫“传道授业解惑”而学习过一些专家或者“专家”的语录,并稍加整理制成了下图所示的一张PPT:

现在看来,这里列出的内容如果不影响读者正常阅读和理解正文的话,貌似都应该归属于 ESM。但是,如果确实对读者正常阅读和理解正文造成了麻烦,而且确实无法体现在正文中,建议还是以“Appendix”的形式出现,至少可以给读者减轻一点负担,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举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Nanoindentation的标准测试方法是建立在Oliver和Pharr于199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基础上的。这篇论文中有两个Appendices (我在纠结这里是复数还是单数),分别介绍了连续刚度实验方法和接触面积标定细节。尽管这篇论文篇幅很长 (除附录外共计17个印刷页),但把这两部分内容放进正文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就成为了附录。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纳米压痕实验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读者理解正文中提及的连续刚度方法和接触面积标定更是必要的,如果作为ESM,其闪烁的光辉无疑会被严重掩盖。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当我们需要引用这两个附录中所描述的重要成果 (这里的重要绝对不加引号,因为它们确实很重要),总不能去引用独立存在的ESM吧?


因此,强烈建议作者在制作计划向JAC提交的稿件时,还是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需要ESM,进而考虑一下到底是ESM还是“Appendix”。而这些考虑的出发点则是读者的感受,将心比心而已。

当然,如果确实有必要提供ESM的话,建议ESM的内容尽可能限制在以下几个方面:

  • 无法以印刷形式展示的材料,如视频、音频等;
  • 对论文正文中所提供的实验结果做进一步补充、装饰、验证的必要的重复数据或原始数据 (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原始数据是没必要以ESM的方式出现的);
  • 如果论文正文中所提供的实验结果是经过了比较繁琐且读者一时无法理解的处理所得到,可以将这个繁琐的处理过程在ESM中进行说明 (前提是这一繁琐的处理过程仅仅针对于实验结果的处理,对于理解正文中的讨论不会造成不便;否则建议以附录形式出现在论文中);
  • 作者认为的其他确实只能放在ESM中的材料。

如果作者真的觉得有必要提供ESM,那么请认真制作ESM的电子版。本刊原则上不对作者提交的ESM进行编辑加工。作者需要提供经过精心编排的PDF文件,供出版社直接上传至网站。

ESM的PDF版中,首先应该出现的是与论文首页格式几乎相同的论文题目、作者、单位、通讯作者信息;而后将所有ESM合理分类并分章节列出 (每个章节应该有一个题目)。每一个SEM元素最好都应该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71号     京ICP备050827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