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1
1
 

投稿常见问题解读

       本栏目汇编了本刊执行主编结合近年来 JAC 审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写下的一些文字。考虑到审稿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新的问题,这些文字将处于随时动态更新状态。建议有意向向本刊投稿的朋友在投稿前有选择性地阅读。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本刊微信公众号在过去几年中曾经发表过一些相似的文字,其中包含了一些涉及到本刊的投稿、审稿原则的内容。如果微信公众号之前发表的文章中提及的内容与本栏目文章中内容相悖,均以本栏目中文章为准。


投稿时如何推荐审稿人


JAC的投审稿系统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同时也允许作者列出最多两位需要回避的审稿人。这篇小文就和作者们谈谈如何推荐审稿人。


20多年前在我本人也热衷于写SCI的时候,投稿时是不需要向主编推荐审稿人的。感觉那个时候投稿很轻松,写完了装个大信封寄出去,过上个把月便收到了主编大人的回信告诉我说论文接收了,然后再过上几个月又会收到出版社寄来的小包裹,沉甸甸的全是当时在国内难得一见的高档胶版纸印刷出来的论文抽印本。那个时候,从来没有哪个主编问过我稿件应该送给谁去审。

现如今,可能是因为愿意写稿子的人实在太多而愿意审稿子的人实在太少的缘故吧,大多数期刊都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推荐几个审稿人。一些期刊是在投稿系统里甚至设置了必填项,不推荐审稿人就不算完成了投稿过程;而另一些期刊则是在投稿指南或者其他一些不那么明目张胆的地方悄悄提示作者最好推荐几个审稿人。JAC曾经属于后者现在转变为了前者,其他陶中的多数 (之所以只敢说多数是因为有个别陶我长期没敢投稿,因为之前一投稿就让我找语言部门润色语言,让我很郁闷,郁闷的原因无外乎就是我自认为我的语言其实并不比语言部门差多少) 则这些年来一直属于前者。


请作者推荐审稿人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也很单纯。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毕竟比主编更熟悉论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所涉及的人。在充分相信作者的前提下,作者所选择的审稿人也就肯定比主编选择的要精准一些。

然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适者生存是硬道理。于是,一些作者自然不会理会主编或者出版社投稿系统给予的“充分相信”,而是“充分相信”了“推荐审稿人”这一制度存在的漏洞。

在最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以主编、审稿人和作者三重身份所能看到的“推荐审稿人”这一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 寻托:“寻托”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学术界尤其是高校学术界永远高举着“近亲回避,交叉融合”的大旗堂而皇之地将亲生优秀弟子收于麾下,而早些年的招生大跃进也导致了“计划生育”制度早早就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在当今中国学术圈,每一个学者都能轻轻松松地找到N多个有“学术血缘”关系的朋友。于是,在为自己的论文推荐审稿人的时候,这些朋友便一而再而三地出现了。当这一招屡试不爽之后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主编还没来得及处理稿件,被推荐的审稿人就已经写好了审稿意见。
  • 宰熟:“宰熟”和“寻托”在某种意义上有相似之处,只是采用“宰熟”这一招时无需向所推荐的审稿人提前打招呼。经济的腾飞加上交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借助于电子通信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学者们相互认识相互沟通相互吹捧相互勾结变得越来越便利。重江湖义气的学者在被邀请评审圈内其他成员的论文时,多少都会有一种“拔刀相助”的冲动。一些作者便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冲动而成就了自己的论文。
  • 草率:在这里,“草率”是一种带有赞赏意味的批评。这里所说的“草率”,一方面指的是作者真的是很认真或者比较认真地选择了审稿人的,但是却并没有很好地说明考虑这些被推荐的审稿人是否真的可以作为审稿人。比如说,该被推荐的审稿人确实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他也确实因为身为“专家”而经常忘记了做一些专业上的事情,“审稿"更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之一。推荐这样的审稿人这就是一种“草率”。“草率”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确实推荐了一个很合适的审稿人,然而这个被推荐的人可能已经80高龄或者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年龄上了。
  • 胡来:“胡来”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就是胡乱填写几个似是而非的人上去,以便完成投稿流程。“胡来”有好几种境界。最高的境界是表达一种“抗议”,就是质问“为什么要我推荐审稿人”;最低的境界则是“敷衍”,既然一定要推荐,好吧,名字本来就是人取的,随便取两个好了。在这最高和最低之间还有很多层次,留给心理学家去分析吧。

可怜那些国际期刊的洋主编们,他们对中国的“学术血缘谱”真的是一窍不通。在来自中国大陆的投稿呈现排山倒海之势时,他们有时真的不得不直接选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因为稿件实在太多,脑子里能记住的优质的或者劣质的审稿人实在太少。相信很多人都有体会,某航母级大刊曾经有一段时间基本上就是推荐谁就是谁,皆大欢喜 (最近情况貌似有点变化,据说是主编的权利开始逐渐下放了,独裁制开始向分权制过渡)。

作为审稿人的我对这种情况历来是比较反感的。之所以反感,是因为在中国的特陶圈子里为大家服务了20年,我的远亲近亲实在太多,再加上自认为还比较和蔼可亲,所以有一段时间里收到的审稿邀请出奇得多,主编们全然不顾我只懂得在“压痕”和“陶瓷”这两个词之间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藏着的可怜的一点知识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把纳米、能源、催化剂甚至什么烯什么管什么吸管的都拿来让我品鉴。这哪里是让我品鉴,分明是想把我活活噎死啊。于是,我选择了回避性失明。结果就是:我可能已经被若干著名国际学术期刊的若干位前赴后继的主编们拉进了黑名单。冤枉啊,不是我不愿意审稿,只是真的不想当“专家”,不想说一些别人听不懂自己也听不懂的话而已。


但是,相比之下,作为主编的我对“推荐审稿人”这一制度就没那么反感了。因为,这一制度确实给了我很多的便利 (当然也给了我很多的烦恼,下文再说)。这其中最大的便利就是多了很多直接退稿的借口。是的,直接退稿!

JAC有一条潜规则:

  • 凡是所推荐的审稿人都是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去十万八千里的,可以直接退稿 (注意这里是“可以”而绝对不是“一定”,这是部委文件常用语气) (事实上,在需要从作者所推荐的审稿人中进行选择的时候,我们会用论文的关键词和审稿人的名字组合一下去做个检索。)
  • 凡是所推荐的审稿人都是学术七大姑八大姨堂兄堂弟表姐表妹的,可以直接退稿 (注意这里还是“可以”)

第一个“凡是”说明作者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的论文当成一回事儿。不管本刊要求作者推荐审稿人的做法是否合乎学术规范,既然有要求作者就应该认真一些,毕竟是向期刊投稿。从某种意义上说,既然作者都如此草率地对待自己的论文,主编还敢认真对待?出现了这个“凡是”的论文,如果不幸被“可以”退稿,那么最常见的退稿理由就是“本刊对本文不感兴趣”,因为连你都不感兴趣,我哪敢感兴趣?

至于第二个“凡是”,稍微吹一个小牛,作为国产的土主编,我对中国特陶界的“学术血缘谱”还是有一番研究的,不用借助WoS也基本上能对所推荐的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说出个子丑寅卯。不是说不能推荐七大姑八大姨堂兄堂弟表姐表妹,如果真的有能力对你的论文做出科学的评价,那怕就是直接推荐亲生父母亲兄弟亲姐妹也不足为怪。但是,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不但说的是每家都有每家的难处,而且也说的是每家都有每家的独特之处。有些亲戚原本就不做这方面的研究 (一个老板横跨多个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你推荐他审你的论文,他审得动吗?这很显然就是“寻托”或者“宰熟”。出现了这个“凡是”的论文,如果不幸被“可以”退稿,那么最常见的退稿理由也是“本刊对本文不感兴趣”,因为那是你们家庭内部的事情。

当然,上面所提的两个“凡是”只是一丢丢的个例。


推荐审稿人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作为主编,为每一篇投稿选择合适的审稿人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没进入期刊界之前,审稿人于我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进入期刊界后,审稿人于我则成了一件很伤肺的事情 (寻找审稿人的漫长过程中只能抽烟解闷,找不到审稿人时就只好抽烟解闷)。为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最优秀的论文并予以发表,我会尽可能地去邀请一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同行来当审稿人,以最大程度地给作者提供一些最接地气的修改意见。在半数左右的情况下,我可以根据过去20年积累的档案比较轻松地找到比较合适的审稿人。在另外半数情况下,我则只能借助于WoS去挖掘潜在的审稿人。这时,作者推荐的推荐人便成了首先考虑的人选。如果作者真的是凭着对科学的敬畏对论文的负责推荐审稿人的,那么作为主编就相对轻松得多。到WoS一查,不错,这家伙近年来确实狂发了若干篇相关的论文,得,就他了!然而,如果......,不说了,全是烟蒂。

所以,这里想对计划向JAC投稿的作者提几点建议 (投其他期刊应该也可以参考):

  • 首先一定要知道,推荐审稿人有时候能救论文一命。尽管在多数情况下。主编不一定会用你推荐的审稿人,但在实在走投无路 (比如说邀请了十来二十个专家没有一个回应) 的情况下,你推荐的审稿人即使不是特别合适可能也会被考虑。因为一种危险的情况是:当一篇论文历时N长时间仍然无人愿意审,这篇论文很有可能被委婉地退稿;
  • 推荐审稿人,就是要推荐真正的小同行,最好是你不认识的或者不认识你的小同行;不认识你但很欣赏你的人 (比如说总是悄悄引用你的文章的人) 最佳;
  • 最合适的审稿人可能往往是你论文中所引用的密切相关的参考文献的作者 (当然应该是第一作者或者再不济也可以是通讯作者,你懂的);
  • 要关心一下你所推荐的审稿人的近况:最近是不是还在努力工作,抑或已经解甲归田;请一个已经解甲归田的人审稿是有点不人道的;
  • 轻易不要推荐大腕。大腕一般都很忙。比如说,作为纳米压痕的热心研究者,我个人也很希望Pharr院士教授 (就是纳米压痕经典OP理论中的那个P) 能审我的论文,但是我估计他一般是不会审的,除非我投给JMR (那是他的地盘),但是我偏偏就不喜欢JMR,所以一般也不推荐他作为我的审稿人;
  • 眼光尽可能投向欧洲的学者,尤其是年轻的学者,甚至是在读的博士生。印度学者、俄罗斯学者也可以考虑。其他的我没说,所以不存在歧视。毕竟是国际交流,我们不能只在国内这个小圈子里晃悠,更何况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没准一搭讪就发现是一个远房表妹呢。

郑重声明:以上建议与学术道德无关。如果因为采纳了以上一条或多条建议而不小心陷入了学术道德泥坑的话,请勿牵连到本文。多谢!


顺便提示一句:本刊的投审稿系统中有推荐审稿人的设置,投稿时直接按要求在系统上填写即可。作者就不必在 Cover Letter 中再把推荐的审稿人罗列一遍了。



   
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71号     京ICP备05082739号